善良的卖油翁:一勺香油换来的千年福报
在江南的一个小镇上,有位60岁的陈老汉,人们都叫他“香油陈”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挑着祖传的檀香木油担子走街串巷,那副担子磨得油光发亮,据说从他爷爷那辈就开始用了。
那年冬天特别冷,屋檐下的冰溜子有三尺长。腊月廿三这天,陈老汉在城隍庙前支摊时,看见个衣衫单薄的小乞丐蜷在香炉旁。孩子约莫七八岁,冻得嘴唇发紫,怀里却紧紧抱着个破陶罐。
“娃娃,来喝口热油茶。”陈老汉舀了勺刚熬好的芝麻油,兑上滚水递过去。小乞丐怯生生接过碗,突然“扑通”跪下来:“老爷爷,我能用这个罐子换您一勺香油吗?我娘病得厉害,就想闻闻香油味儿...”
陈老汉接过陶罐一看,罐底还粘着干涸的药渣。他二话不说装满一罐香油,又把早上带的两个菜包子塞给孩子。旁边卖糖人的张婶直跺脚:“老陈头你傻呀!这破罐子连个豁口都不值!”
转眼到了除夕夜,陈老汉突然听见有人敲门。开门竟见当日那小乞丐穿着新棉袄,身后站着位穿官服的中年人。原来孩子父亲是赴任途中遇匪的县丞,那陶罐竟是祖传的越窑秘色瓷!
后来这事传开了,但陈老汉还是每日挑着油担子。只是担子上多了个青瓷罐,随时准备给穷苦人舀油。说来也怪,那罐子里的香油永远舀不完,陈老汉活到99岁无疾而终,那副油担子至今还保存在镇上的民俗馆里。
去年我在档案馆查资料,偶然发现光绪年间《钱塘县志》确有记载:“有陈姓油翁,持宝瓮济贫,乡人异之。”现在城隍庙前还有块“香油故址”的石碑,每到腊月二十三,总有老人带着孩子去摸那块石头。
这故事在我们那儿还有后续——据说九十年代有个台胞来寻根,自称是陈老汉后人。他带走的不是那价值连城的瓷罐,而是油担上的一片木屑。现在台湾某座茶山上,有片特别的芝麻田,榨出的油总带着檀香味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