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跨越六十年的诚信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有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,树龄已有两百余年。这棵槐树见证过战火纷飞,也经历过饥荒年代,但最让村民们津津乐道的,是树下那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温暖故事。
1958年的夏天,21岁的赤脚医生张春生背着药箱路过槐树时,发现树下蜷缩着个面色惨白的少年。少年叫王铁柱,是三十里外王家沟的人,赶集时突发急性阑尾炎。张春生二话没说,顶着烈日把人背到县医院,还垫付了当时相当于自己半年工资的12元医药费。
'张大哥,这钱我一定还!'手术后的铁柱攥着病床栏杆发誓。春生只是笑着在处方笺背面写下住址:'先把身子养好,等秋收后有了余粮再说。'
转眼到了三年困难时期。那天春生正在地里挖野菜,突然看见个衣衫褴褛的人跪在老槐树下。已经长成壮小伙的铁柱红着眼眶:'张大哥,家里实在...'话没说完就被春生扶起来:'当年要是图回报,我就不会救你了。'两人在树下分食了半块糠饼,铁柱临走时折了根槐树枝插在自家院里。
时间像村口的小溪般静静流淌。2003年非典肆虐时,已是白发苍苍的张春生突然收到个包裹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12枚不同年份的硬币。附信上写着:'60年的利息,该用救命钱救更多人。'原来成为建筑商人的铁柱,辗转打听到恩人还在世。
如今那棵槐树依旧枝叶繁茂,铁柱栽的子树也亭亭如盖。去年清明,两家人相约在树下祭祖,发现树干上刻着的'信'字经过岁月洗礼,反而愈发清晰了。村里小学的孩子们常在这里听老师讲:真正的承诺,会像槐花蜜一样,历久弥香。
有个细节鲜为人知:当年铁柱送来的硬币里,有枚1962年的五分钱格外锃亮。那是他饿着肚子在粮站扛包三天挣来的第一笔钱,贴身揣了四十多年。如今这枚硬币和那张泛黄的处方笺,都躺在县博物馆的展柜里,旁边标签写着:'诚信的重量'。
去年冬天,92岁的张春生安详离世。下葬那天,83岁的王铁柱执拗地不让晚辈搀扶,自己抱着那棵槐树结的种子,一颗颗撒在墓周围。开春后,人们发现老医生的坟茔四周,冒出了十几株嫩绿的槐树苗。
1958年的夏天,21岁的赤脚医生张春生背着药箱路过槐树时,发现树下蜷缩着个面色惨白的少年。少年叫王铁柱,是三十里外王家沟的人,赶集时突发急性阑尾炎。张春生二话没说,顶着烈日把人背到县医院,还垫付了当时相当于自己半年工资的12元医药费。
'张大哥,这钱我一定还!'手术后的铁柱攥着病床栏杆发誓。春生只是笑着在处方笺背面写下住址:'先把身子养好,等秋收后有了余粮再说。'
转眼到了三年困难时期。那天春生正在地里挖野菜,突然看见个衣衫褴褛的人跪在老槐树下。已经长成壮小伙的铁柱红着眼眶:'张大哥,家里实在...'话没说完就被春生扶起来:'当年要是图回报,我就不会救你了。'两人在树下分食了半块糠饼,铁柱临走时折了根槐树枝插在自家院里。
时间像村口的小溪般静静流淌。2003年非典肆虐时,已是白发苍苍的张春生突然收到个包裹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12枚不同年份的硬币。附信上写着:'60年的利息,该用救命钱救更多人。'原来成为建筑商人的铁柱,辗转打听到恩人还在世。
如今那棵槐树依旧枝叶繁茂,铁柱栽的子树也亭亭如盖。去年清明,两家人相约在树下祭祖,发现树干上刻着的'信'字经过岁月洗礼,反而愈发清晰了。村里小学的孩子们常在这里听老师讲:真正的承诺,会像槐花蜜一样,历久弥香。
有个细节鲜为人知:当年铁柱送来的硬币里,有枚1962年的五分钱格外锃亮。那是他饿着肚子在粮站扛包三天挣来的第一笔钱,贴身揣了四十多年。如今这枚硬币和那张泛黄的处方笺,都躺在县博物馆的展柜里,旁边标签写着:'诚信的重量'。
去年冬天,92岁的张春生安详离世。下葬那天,83岁的王铁柱执拗地不让晚辈搀扶,自己抱着那棵槐树结的种子,一颗颗撒在墓周围。开春后,人们发现老医生的坟茔四周,冒出了十几株嫩绿的槐树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