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秘传手艺:一根木雕拐杖温暖三代人
在皖南群山环绕的松岭村,有位头发花白的老木匠张守拙。他做的木雕拐杖远近闻名,最神奇的是每根拐杖都会在握柄处雕一朵含苞待放的杜鹃花——这个习惯背后,藏着一个让全村人红了眼眶的秘密。
1998年夏汛,暴雨冲垮了进山的唯一道路。张师傅背着工具箱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赶时,发现同村的吴老太太正拄着竹竿在泥泞中挣扎。老人膝盖以下都是泥浆,怀里还紧紧搂着给孙子买的识字课本。
『这竹竿要不得!』张师傅当场砍下路边的黄杨树枝,用凿刀三两下修出支撑点。借着屋檐下的煤油灯,他在握柄处雕了朵简易的杜鹃花:『花苞朝上,雨再大也浇不灭。』后来才知道,那天是吴老太太孙子的十岁生日。
二十年间,松岭村236根木雕拐杖都有这样的标记。李会计中风后用的那根,暗纹是算盘珠子;村小王老师那支,刻着半开的书本;去年给留守儿童小桃做的,还藏着能旋出糖果的暗格。
今年清明,在外打工的吴家孙子开着轿车回村,后备箱里装着给张师傅的新鲜枇杷。他举起奶奶用了二十年的拐杖,阳光透过窗棂,照出杜鹃花苞里藏着的一行小字:『扶人如扶心,要暖先弯腰。』
如今松岭村的年轻人返乡创业,把木雕拐杖的故事拍成短视频。最新一批拐杖底部都烙着二维码,扫码就能看到张师傅的嘱咐:『要是路上遇见摔跟头的,别光举着手机拍,伸手拉一把。』
这些带着体温的木头走遍了十里八乡。有根漂流到省城的拐杖,甚至被网友发现出现在抗洪志愿者的背包旁。张师傅听说后只是笑:『木头认路呢,它知道该往需要温暖的地方去。』
上个冬至,村里给张师傅办八十大寿。老人从柴房搬出个落灰的木箱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236个雕坏的杜鹃花——那是他每次做拐杖前,都要先练习到完美的证据。村支书数了数,不多不少正好236个失败的尝试。
现在经过松岭村的游客都会注意到,无论是民宿老板还是茶摊阿婆,递东西时总会用双手。这个习惯的源头,或许就在那些总被人稳稳扶住的木雕拐杖里。就像张师傅常说的:『木头传三代,不是看雕工多精细,是看握过的手有多厚道。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