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匠阿福的报恩:一箱银元背后的诚信传奇
民国初年,青石镇有个叫阿福的木匠,手艺精湛却家徒四壁。这年腊月二十三,他在镇东头李财主家修完雕花门窗,结工钱时发现账房多给了三块银元。
『王先生,这数目不对。』阿福指着账本,黑黝黝的手指在煤油灯下微微发抖。账房老王推着圆框眼镜直摆手:『天寒地冻的,多的是老爷赏你的年礼。』
当夜北风卷着雪粒子拍打窗棂,阿福躺在木板床上辗转难眠。他想起三块银元能买半担白面,够瘫在床的老娘吃两个月,可脑海里总浮现李财主孙子冻得通红的脸——那孩子棉袄袖口都磨得露出了棉絮。
次日天刚蒙蒙亮,阿福踩着半尺厚的积雪叩开李家大门。李财主攥着那三块银元,发现账册上竟有十七处类似的『赏钱』记录。三个月后,老王被送官时,全镇人才知道这些年被他昧下的银钱,够买下整条西街的铺面。
开春时,李财主带着个樟木箱子登门。阿福打开一看,竟是满满一箱雪花银。『修祠堂的梁木非你不可,这是定金。』老财主指着箱底烙着『童叟无欺』的火印,『就像你爹当年给我家修粮仓,多出三根椽子都要连夜送回来。』
这年中秋,镇上首座水泥洋楼落成时,人们发现门楣上刻着『福记营造』四个大字。更奇的是,李家小少爷每天放学都来店里写作业,阿福媳妇总备着热腾腾的桂花糕。
二十年后的清明,已经当上商会会长的李家少爷,领着工人给阿福坟前栽下两棵雪松。『当年那箱银元,其实是祖父变卖祖田凑的。』他抚摸着树干上结痂的疤,『那年粮价飞涨,您退回的三十担高粱,救活了半个镇子的人。』
松涛阵阵,有人看见老迈的李财主在坟前洒了杯酒,酒香混着新翻的泥土味,飘向山脚下炊烟袅袅的新镇子——那里有七十二间铺面的门楣上,都钉着『福记监制』的黄铜牌子。
据青石镇志记载,民国二十六年大旱时,正是阿福的儿子打开祖传粮仓。那粮垛底层,整整齐齐码着二十个褪色的银元箱,每个箱盖内侧都烫着『借一还十』的契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