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槐树下的誓言:乡村医生三十年守护一村健康
在皖南山区的云雾村,有一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树下总放着磨得发亮的木药箱。每天清晨五点半,当第一缕阳光穿过树梢时,63岁的李春生一定会准时出现。这个习惯,他已经坚持了整整三十二年。
1991年的寒冬,刚从卫校毕业的李春生背着药箱走进这个不通公路的村庄。那时他以为这只是暂时的基层锻炼,却不知老槐树会在他的生命里扎下根。进村第三天,他就遇上了挑战——村民王阿婆高烧昏迷,而最近的镇卫生院要翻两座山。
“当时我手都在抖。”李春生至今记得那晚的煤油灯如何把他的影子投在土墙上,“但看着阿婆孙子哭红的眼睛,我把课本里学的都试了一遍。”他用酒精物理降温,又冒险用了双倍剂量的退烧药。天亮时,阿婆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。
这个惊险的夜晚改变了李春生的人生轨迹。他发现在这个156户人家的村庄里,像王阿婆这样的留守老人就有七十多位。那年春节,他退掉了调回县医院的申请表,用年终奖金买了辆二手摩托车。
“哐啷哐啷”的摩托车声从此成为村里的生命线。2003年非典时期,李春生每天骑着它挨家挨户测体温。车后座绑着的喇叭循环播放防疫口诀,车头插着的红旗现在还被村民保存在祠堂里。
2016年夏天暴雨冲垮了出村的路,李春生蹚着齐腰的水去给临产的张婶接生。水流太急冲走了他的药箱,他就用竹竿和床单做了简易担架。“孩子出生时的哭声,比雷声还响亮。”后来村民们在老槐树下给他立了块“平安石”,上面刻着这些年他接生的23个孩子的名字。
去年冬天,李春生终于有了接班人——从省城回来的医学院毕业生小周。但村民们发现,老医生的出诊时间反而更早了。“趁着还能动,多带带年轻人。”他把三十多年的病例笔记都传给了小周,泛黄的纸页上除了病历,还记着谁家老人对青霉素过敏,谁家孩子该打疫苗了。
今年清明,村民们在老槐树下给李春生过了生日。蛋糕做成药箱的形状,蜡烛是63根银针模型。当风吹过槐树沙沙作响时,有人说听见了三十年前那个年轻医生的誓言:“只要还有一个病人,我就守着这片山。”
现在李春生的白大褂口袋里总装着三样东西:老花镜、听诊器,和一包乡亲们塞的槐花糖。糖纸哗啦作响的声音,和摩托车的引擎声一样,成了云雾村最安心的旋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