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匠老张的诚信秤:一个让全村人敬重的小故事

admin2周前未分类13
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木匠,大家都叫他老张头。老张头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,做了一辈子的木工活,尤其擅长制作杆秤。

那是1998年的夏天,村里的小卖部王婶来找老张头做一杆新秤。'老张啊,我那杆秤被老鼠啃了,你给我做杆新的,要准些。'王婶掏出五十块钱放在桌上。

老张头摆摆手:'用不着这么多,三十就够了。'说着就从墙上的黄历扯下一页,仔细地折起来,'三天后来取,保准分毫不差。'

第一天,老张头去后山砍了棵野梨树。这梨树是他十年前就相中的,树干笔直,纹理匀称。他摸着树干说:'老伙计,对不住了,咱们村需要一杆好秤。'

第二天,老张头在院子里刨木头。邻居家的小孩蹲在旁边看,只见木屑像雪花一样飘落。老张头时不时用三角尺比量,嘴里念叨着:'秤杆要直,就像做人要正。'

第三天打磨时,老张头发现有个小疙瘩。儿子劝他:'爹,这么个小瑕疵,顾客看不出来的。'老张头却把秤杆往膝盖上一磕,'咔嚓'折成两段:'良心秤不能有半点毛病。'

第五天王婶来取秤时,老张头正用砝码做最后的校准。他特意多称了三遍:'你看,一斤就是一斤,一两就是一两。要是哪天不准了,你随时来找我。'

这杆秤在小卖部用了二十年。去年发洪水,王婶什么都顾不上拿,却把这杆秤揣在怀里逃了出来。现在这秤挂在村委会的墙上,下面钉着块小木牌:'一秤知轻重,诚信值千金——老张头1998年制'

去年老张头过世时,村里人发现他的工具箱底层整整齐齐码着十二个砝码,最小的只有黄豆大小。儿子回忆说,父亲每年都要把这些砝码送去县计量所检测,三十年来从没间断过。

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,卖东西时要说'给足老张头的秤',意思是分量要给够。而那个曾经蹲着看刨花的孩子,现在成了县里的计量检测员,办公室抽屉里永远摆着个梨木雕的小秤模型。

这个真实的故事在我们县广为流传。去年县里评选'十大诚信人物'时,老张头全票当选。颁奖词写道:'他用一生的执着告诉我们,诚信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,而是刻在秤杆上的准星。'

现在你去皖南旅游,还能在民俗馆看到老张头制作的最后一把秤。解说员总会指着秤尾处的一个小凹痕说:'这是老人家的标记,他说过,做秤要留个记号,就像做人要留个好名声。'

村里的老人说,老张头走的那天晚霞特别红,像极了当年他打磨秤杆时,院子里飘落的那些木屑的颜色。

(故事原型取材于安徽省绩溪县真实人物事迹,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加工)

相关文章

善良的渔夫与报恩金鲤

在东海之滨有一个叫青石村的小渔村,村里住着个叫老周的渔夫。五十多岁的老周独自住在海边的木屋里,每天清晨划着破旧的木船出海,傍晚带着寥寥几条小鱼归来。那年冬天特别冷,海面结着薄冰。腊月初八的清晨,老周像...

老槐树下的誓言:一个守信三代人的暖心故事

在皖南山区的小村落里,有一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它的树荫下发生过无数故事,但最让人动容的,是张木匠祖孙三代与这棵树的约定。上世纪60年代饥荒时,年轻的张木匠饿晕在槐树下,被村民李老汉用最后半碗红薯粥救活。...

老槐树下三代人的承诺:一个守信义村的百年传奇

在皖南山区的青竹村,有一棵五百年的老槐树,树干上深深嵌着三枚锈迹斑斑的铜钱。每当夏夜,村里老人就会摇着蒲扇,给孩子们讲起这个关于"一诺千金"的故事。1923年大旱时,货郎陈大柱用最后三文钱向村民王老汉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精灵:一个改变村庄命运的奇遇

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座终年被云雾环绕的青山,山脚下散落着几十户人家。村民们世代以砍柴、采药为生,日子过得清苦却安宁。村里有个叫阿福的年轻樵夫,父母早亡,独自住在山腰的茅草屋里。他每天清晨都会对着东方作...

善良的木匠与山中精灵:一个改变村庄的古老传说

在云雾缭绕的青山脚下,有个叫柳树沟的小村庄。村里有位年近六旬的老木匠姓陈,人们都唤他陈师傅。他做的木器结实耐用,更难得的是总在暗处雕上祥云纹,他说这是给用器人攒福气。那年深秋,陈师傅上山选木材时,在背...

老槐树下的约定:一个守护乡村记忆的温暖故事

在皖南山区有一个叫柳溪村的小村庄,村口矗立着一棵三百年的老槐树。这棵树见证了整个村庄的悲欢离合,粗壮的树干上刻满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。每当盛夏时节,浓密的树荫能遮住半个打谷场,成了村民们纳凉聊天的好去处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