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匠老张的诚信秤:一个让全村人敬重的小故事
在皖南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,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木匠,大家都叫他老张头。老张头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,做了一辈子的木工活,尤其擅长制作杆秤。
那是1998年的夏天,村里的小卖部王婶来找老张头做一杆新秤。'老张啊,我那杆秤被老鼠啃了,你给我做杆新的,要准些。'王婶掏出五十块钱放在桌上。
老张头摆摆手:'用不着这么多,三十就够了。'说着就从墙上的黄历扯下一页,仔细地折起来,'三天后来取,保准分毫不差。'
第一天,老张头去后山砍了棵野梨树。这梨树是他十年前就相中的,树干笔直,纹理匀称。他摸着树干说:'老伙计,对不住了,咱们村需要一杆好秤。'
第二天,老张头在院子里刨木头。邻居家的小孩蹲在旁边看,只见木屑像雪花一样飘落。老张头时不时用三角尺比量,嘴里念叨着:'秤杆要直,就像做人要正。'
第三天打磨时,老张头发现有个小疙瘩。儿子劝他:'爹,这么个小瑕疵,顾客看不出来的。'老张头却把秤杆往膝盖上一磕,'咔嚓'折成两段:'良心秤不能有半点毛病。'
第五天王婶来取秤时,老张头正用砝码做最后的校准。他特意多称了三遍:'你看,一斤就是一斤,一两就是一两。要是哪天不准了,你随时来找我。'
这杆秤在小卖部用了二十年。去年发洪水,王婶什么都顾不上拿,却把这杆秤揣在怀里逃了出来。现在这秤挂在村委会的墙上,下面钉着块小木牌:'一秤知轻重,诚信值千金——老张头1998年制'
去年老张头过世时,村里人发现他的工具箱底层整整齐齐码着十二个砝码,最小的只有黄豆大小。儿子回忆说,父亲每年都要把这些砝码送去县计量所检测,三十年来从没间断过。
如今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,卖东西时要说'给足老张头的秤',意思是分量要给够。而那个曾经蹲着看刨花的孩子,现在成了县里的计量检测员,办公室抽屉里永远摆着个梨木雕的小秤模型。
这个真实的故事在我们县广为流传。去年县里评选'十大诚信人物'时,老张头全票当选。颁奖词写道:'他用一生的执着告诉我们,诚信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,而是刻在秤杆上的准星。'
现在你去皖南旅游,还能在民俗馆看到老张头制作的最后一把秤。解说员总会指着秤尾处的一个小凹痕说:'这是老人家的标记,他说过,做秤要留个记号,就像做人要留个好名声。'
村里的老人说,老张头走的那天晚霞特别红,像极了当年他打磨秤杆时,院子里飘落的那些木屑的颜色。
(故事原型取材于安徽省绩溪县真实人物事迹,部分细节经过文学加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