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井边的守诺人:一个关于诚信与坚持的百年故事
在皖南山区有个叫青石坳的小村落,村口有口被七棵老榆树环绕的古井。井台青石板上的绳痕深达三寸,记录着至少五代人的汲水时光。
2017年夏旱,我作为民俗学者驻村考察时,发现每天寅时总有个佝偻身影在井台忙碌。75岁的李阿婆会用竹篮吊着湿毛巾擦拭井沿,把打水的麻绳盘成整齐的8字形,最后在东南角石缝里插三柱线香。
'这是跟哑巴叔公的约定哩。'阿婆从怀里掏出个布包,褪色的蓝布里裹着半块民国三十年的银元。原来1942年大旱,村中水源枯竭,只有这口被国军封锁的军用水井还能出水。当时13岁的李阿婆高烧不退,守井的哑巴兵冒险给了她半壶水,她父亲塞银元被拒绝,哑巴兵只比划着要有人维护水井。
后来哑巴兵在战乱中失踪,但李阿婆家始终记着这个约定。解放后井归集体,她每天工分挣6毛时仍坚持凌晨来养护;包产到户后儿女接她去城里,她却在井台边搭了间石板房;现在村里通自来水了,她反倒更加精心,说'井老了更要仔细伺候'。
最动人的是2013年冬,古井突然涌出红水,全村恐慌。李阿婆趴在结冰的井沿看了半天,突然回家扛来两麻袋柿子树皮。'哑巴叔公当年说过,要是水变红就投这个。'三天后井水果然复清,后来县水利局化验发现是地下铁矿脉渗漏,柿子树皮含的单宁酸确实能净化铁离子。
去年清明,有位台胞带着泛黄的日记本来寻父,证实哑巴兵是籍贯青石坳的国军通讯兵,当年因不忍乡亲渴死故意放松看守。现在井台立了块花岗岩记事碑,但李阿婆还是每天寅时来,她说碑会风化,人心里的约不能蚀。
这口井现在成了青少年教育基地,每次讲解员说完故事,都能看到不少孩子偷偷用衣袖擦眼睛。而井台东南角的线香,从三柱变成了六柱——新增的是当年哑巴兵在台的后人们逢年过节遥寄的。
今年端午我去拜访时,发现李阿婆新收了两个小徒弟。9岁的留守儿童小满学盘绳时嘟囔:'婆婆,现在都用自来水了呀。'老人把银元按在孩子手心:'有些东西就像这井水,看着凉,焐久了就暖了。'暮色中,井台石缝里新长的两株蒲公英轻轻摇晃,像是点头。
2017年夏旱,我作为民俗学者驻村考察时,发现每天寅时总有个佝偻身影在井台忙碌。75岁的李阿婆会用竹篮吊着湿毛巾擦拭井沿,把打水的麻绳盘成整齐的8字形,最后在东南角石缝里插三柱线香。
'这是跟哑巴叔公的约定哩。'阿婆从怀里掏出个布包,褪色的蓝布里裹着半块民国三十年的银元。原来1942年大旱,村中水源枯竭,只有这口被国军封锁的军用水井还能出水。当时13岁的李阿婆高烧不退,守井的哑巴兵冒险给了她半壶水,她父亲塞银元被拒绝,哑巴兵只比划着要有人维护水井。
后来哑巴兵在战乱中失踪,但李阿婆家始终记着这个约定。解放后井归集体,她每天工分挣6毛时仍坚持凌晨来养护;包产到户后儿女接她去城里,她却在井台边搭了间石板房;现在村里通自来水了,她反倒更加精心,说'井老了更要仔细伺候'。
最动人的是2013年冬,古井突然涌出红水,全村恐慌。李阿婆趴在结冰的井沿看了半天,突然回家扛来两麻袋柿子树皮。'哑巴叔公当年说过,要是水变红就投这个。'三天后井水果然复清,后来县水利局化验发现是地下铁矿脉渗漏,柿子树皮含的单宁酸确实能净化铁离子。
去年清明,有位台胞带着泛黄的日记本来寻父,证实哑巴兵是籍贯青石坳的国军通讯兵,当年因不忍乡亲渴死故意放松看守。现在井台立了块花岗岩记事碑,但李阿婆还是每天寅时来,她说碑会风化,人心里的约不能蚀。
这口井现在成了青少年教育基地,每次讲解员说完故事,都能看到不少孩子偷偷用衣袖擦眼睛。而井台东南角的线香,从三柱变成了六柱——新增的是当年哑巴兵在台的后人们逢年过节遥寄的。
今年端午我去拜访时,发现李阿婆新收了两个小徒弟。9岁的留守儿童小满学盘绳时嘟囔:'婆婆,现在都用自来水了呀。'老人把银元按在孩子手心:'有些东西就像这井水,看着凉,焐久了就暖了。'暮色中,井台石缝里新长的两株蒲公英轻轻摇晃,像是点头。